close
[精選]哎唷!牙齒「踩」到嘴唇?揭開兒童語言學習之謎-聯合特賣

哎唷!牙齒「踩」到嘴唇?揭開兒童語言學習之謎

讓我們在兒童的引導之下,重新了解語言的奧秘,以及思考語言對於人類的意義吧!

內容簡介

  為什麼會說用草莓沾醬油?
  牙齒又為何踩得到嘴唇?
  血壓很便宜又是什麼意思?

  你是否想過──
  當我們還是不懂單字或文法的嬰兒,是如何從這些童言童語一步步學會母語的?
  而為何擁有更多知識的成人,無法像小孩學母語那樣自然地學會說外語呢?

  讓我們在兒童的引導之下,重新了解語言的奧秘,以及思考語言對於人類的意義吧!

  想必你也同意,語言是我們每天都需要使用的重要工具,它使我們可以與人溝通,分辨顏色、傳情達意,可以學習新的事物。但是我們往往不記得當初是如何學會母語,因此大概也很難想像一個不懂單字、文法,甚至事物意涵的嬰兒,要學會母語,並將語言和這個世界連結,其實相當困難,這個過程如何闖關一般,是個相當神奇卻又值得了解的過程。

  你知道嗎?嬰幼兒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必須經歷過一段發現、創造、修正的過程,期間常常會發生一些有趣的語誤,例如會出現用腳丟球,或是血壓很便宜,煉乳是草莓的醬油等富有創意的語彙。這都是相當自然且彰顯兒童創意的過程,大人不需認為這是小孩子愚笨的表現。當我們了解這段學習母語的過程後,將有助於身為父母的你了解、引導孩童的語言學習。

  同時,對正在或準備學習外語的你,也會有所助益。因為孩童使用詞語時所必須掌握的那些知識,正是學習外語時,對每一個詞所必須掌握的知識。或許你認為瞭解語言學習過程事不關己,但語言是科學性思考的基礎,好的語言能力對提升邏輯力與學習力也有正向幫助。

  本書作者採用大量兒童學習母語的案例,援引各國實驗,從有趣的例子,提供簡明易懂的解說,讓你我都可以清楚了解語言的本質,以及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與關鍵。台大語言所江文瑜教授特別推薦,希望台灣讀者也可經由本書了解人類學習語言的關鍵,不論你是為人父母、是教育相關人員或僅是一般讀者,都應該了解這個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也可藉此提升日常生活與專業領域之語言應用能力。

  ◎獨家收錄台灣版作者序
  ◎台灣大學語言所江文瑜教授專文導讀
  ◎各界專家強力推薦(依照姓名筆畫排序)
  王宏哲(親子天下特定部落客、兒童發展專家)
  王馨敏(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
  胡中凡(成功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周泰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曹峰銘(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張榮興(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兼教授)
  張美蘭(親職作家小熊媽)
  張鑑如(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黃啟泰(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劉惠美(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好評再三

  語言是了解人類心智運作過程的一道窗口,嬰幼兒如何運用範疇分類的認知能力來探索語言,並成為語音、語意以及語法的分析高手,想要尋求解答,本書提供了絕佳的視角窗口。——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 張榮興教授

  本書深入淺出解析幼兒所賴以從複雜經驗中學習的策略和能力,是一本很適合父母和兒童工作者閱讀的科學書籍。——政治大學心理系 黃啟泰副教授

  本書非常值得讀者一讀再讀。當您細細品味書中的描述時,可以發現兒童探索思考的內在歷程中,竟然有許多平常卻複雜的轉折及領悟。——台灣大學心理系 周泰立教授

  今井教授為國際知名的語言發展學家,文中引用各地區兒童學習語言的研究,可作為了解語言學習過程和研究方式的基石。——台灣大學心理系 曹峰銘副教授

  本書以極其豐富有趣的兒童學習母語實際語料,帶領讀者逐步了解語言的本質以及人類獲得語言的歷程和一些關鍵因素。更難得的是,作者以深入淺出之方式,適時地援引各國相關的認知科學實驗結果以為佐證,是一本值得推薦的語言科普書籍。——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王馨敏助理教授

  本書一步步清晰的解釋嬰幼兒們學習語言背後的機制。提供家長,實務工作者,相關研究者與學生一本很實用的參考資料。——成功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 胡中凡助理教授

  有些育兒書主張用擬聲的幼兒用語(如:「汪汪」代替「狗」),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會有不良影響――但作者指出用科學的觀點反駁:這種主張根本就是謬論!當孩子不易理解時,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說話,其實是正確的,並不會影響到孩子未來使用正確詞語的能力。——親職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今井睦美 IMAI MUTSUMI

  1989年修畢慶應義塾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後期博士課程。1994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博士。慶應義塾大學環境情報學部教授。專攻認知科學、語言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目前和玉川大學嬰兒實驗室進行共同研究。著作有「語言與思考( ことばと思考)」(岩波新書)、「詞彙的建構——兒童如何學習語言與概念(レキシコンの構築——子どもはどのように語と概念を学んでいくのか)」(與針生悅子合著,岩波書店)、「新.人類學習的意義——認知學習論的觀點(新.人が学ぶということ——認知学習論からの視点)」(與野島久雄、岡田浩之合著,北樹出版)等。今井研究室的網站是:cogpsy.sfc.keio.ac.jp/imai/。

譯者簡介

黃涓芳

  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及語言所,曾任創意編輯、英語研究員等職。目前從事英日文自由譯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啊!你想喝牛奶是吧?」──發現單字
1 語言學習從母親胎內開始
2 從說話聲音中找出單字
專題 如何掌握嬰兒擁有的知識

第二章 海倫凱勒的 water 事件──開啟語言世界的門扉
1.語言的洞察
2.嬰兒的「先入之見」
3.發現語言的架構
專題 心理詞典

第三章 用牙齒「踩」嘴唇──推測動詞的意義
1.動作也有名稱──發現動詞與名詞的差異
2.日語的授受動詞──動詞語意的複雜性
3.「用腳丟」──動詞語意一般化的問題

第四章 血壓很便宜──學習物品性質、顏色、位置關係的名稱
1.物品性質與名稱
2.色彩的名稱
3.位置關係的名稱
4.整理──沒有掌握全貌,就無法學習單字意義

第五章 解開語言發展之謎──發現、創造、修正
1.語言發展的兩難矛盾
2.發現
3.創造
4.修正
5 .如果系統已經先成立──學習外語的情況
專題 兒童是詩人嗎?

第六章 語言塑造思考
1.透過語言理解新的概念
2.建立知識體系
3.語言孕育出新的概念
4.學習語言是科學思考的基礎

終章 給讀者的話
〈參考書籍、推薦書籍和論文等〉

推薦與導讀

嬰兒與幼兒的奇蹟旅程
江文瑜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一、嬰幼兒:天才語言科學家
 
  閱讀完本書的最後一頁,闔起書稿的時刻,我的腦中不斷浮出嬰兒對我眨眼的調皮模樣,他們機靈閃亮的眼神完全迥異於平日我們對於嬰兒總是閉著眼睛睡覺的刻板想像。的確,隨著書稿扉頁的飄動,嬰幼兒如何習得語音、名詞、動詞、形容詞、方位、色彩等面向的「祕密」逐一揭露,我們幾乎可以讚嘆嬰幼兒是「天才語言科學家」,除了學習速度驚人之外,學習方法更印證了成語「一步一腳印」的美好意象,在每一次的新學習中透過「發現、創造、修正」三個階段,累積詞彙網絡,建構句型的了解與表達,可以說這是個奇蹟式的學習旅程,每一步都烙下深刻的痕跡,幽邈而壯闊。

  伴隨著閱讀,過去數年我與今井むつみ教授密切互動的美麗回憶,也不時在心湖裡波動。二〇一二年的三月,當時京都的櫻花尚未盛開,我參加在京都市中心開幕的「語言的演化」國際會議。那年五月,台大語言學研究所邀請今井教授在國際會議中擔任講者,因此我在得知她也會參加京都的會議時,安排兩人在京都初次相見,除了聆聽她的演講外,她邀請我一起參觀在京都文化博物館展出的葛飾北齋的浮世繪畫展,她的熱情讓我分外驚喜。京都的初遇,展開了我們兩人日後積極的聯繫與交流,互動過程中她投注在學術的高度熱忱與對人的真摯情感經常留駐在我的腦海裡。

  今井教授活躍於日本與國際學術舞台,最受矚目的是從發展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角度鑽研嬰幼兒的語言發展,也擴及語言與思考、聲音與意義關係的研究。研究嬰兒語言的發展,過去是學術的難題之一,嬰兒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與吸奶,如何在他們少數的清醒時刻得知他們怎麼學習語言,需要一些技術與巧思。今井教授與其他心理學家設計了許多創新的實驗,試圖了解嬰幼兒的語言學習歷程,累積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果,發表於許多英文學術期刊。

  但今井教授在親身見證了嬰幼兒的語言學習過程如此令人驚嘆之外,也發心盼望透過平易近人的科普書籍,將這些研究成果推介給一般日本民眾,讓平日將語言如何習得僅視為空氣那樣理所當然的大眾,能理解語言習得的奧妙過程,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寶貴語言資產。同時,我相信台灣旅客在旅遊日本時,經常可能目睹自己或別人用英文向日本人問路時,他們臉上驚恐的表情。日本人深藏內心的「外語學習恐懼症」(尤其英語),也讓今井教授希望日本人能從嬰幼兒一步一腳印的學習方式領悟到類似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外語學習,減少焦慮與恐懼。
  如今這樣一本極具意義的科普書籍能以翻譯的面貌,在初夏的微風吹拂中,出現在台灣書市,是件值得慶賀與欣喜的幸福之事。雖然書中的許多例子以日語為主(兼及英語與華語),但書中所呈現的不少嬰幼兒語言發展現象卻具有跨語言共通普遍特質,這些關於可愛嬰幼兒的語言奇蹟旅程,非常值得與台灣讀者共同分享與激盪出跨語言的對話。

  二、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質量兼具的語言輸入之必要
  
  經常現身於廣告詞的用語「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已經悄然滲入台灣民眾的潛意識裡,影響了許多父母對孩童教育的抉擇。這個觀念背後的真正意涵與背後藏有的可能迷思,值得更多的討論與關注。在這裡我想特別整理出幾點書中涉及「起跑點」的重要訊息,提供台灣的讀者和語言學習者一些可能切入的面向,讓大家在語言學習之路上能不時駐足片刻,當望見嬰幼兒那張充滿驚喜的臉龐,也不時能給自己歡欣的回饋:

  (一)書中提及嬰兒從語言的節奏與語調韻律中學習切割一連串的語音組合,並藉此發現單字和察覺到實詞與功能詞的差異。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需要大量語音輸入的學習從胎兒在母親肚子內已然起跑!嬰兒已經隔著肚皮之牆,「偷聽」到成人世界的種種聲音。我想這說明人類的「語言起跑點」的時間點(尤其關於發音方面)遠早於我們的預設,因此可以想像,「胎教」之說確有其道理,我相信胎兒在母體內已經能透過語音的各種節奏「感受」到母親與其他說話人的情緒。因此我建議母親在懷孕期間選擇聆聽能激發真善美感覺的語音,盡量減少負面語言,並經常對嬰兒直接「喊話」,增加與肚中嬰兒的甜蜜互動。

  (二)書中的例子讓人最訝異的其中一點是,日本的嬰兒在六個月大的時候能夠分辨英語中的[r]和[l]的微細發音差別,然而到了一歲時,這種分辨能力已經喪失,因為日語中沒有這兩種音的差別,於是嬰兒無須多費力氣去辨別日語不存在的差別,同時也喪失了過去能分辨的語音能力。我要補充的是,一旦無法分辨語音的差別,也就無法發出兩個音的差別,耳朵能分辨語音是口腔發音器官能否發出不同音的重要關鍵。
  
  然而,也請注意日本嬰兒在一歲時失去分辨r/l的差別,並不代表語言的學習隨年齡下降,相反地,只是代表嬰幼兒非常聰明地把該母語「不需要」的分辨差別,從學習中「去掉」,因為嬰幼兒所要面對的語言,是一套龐大的系統,還有無數必須日益精進的學習。

  對多數想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的台灣父母而言,對於前述這種嬰幼兒分辨語音的能力喪失現象,可能會產生「語音關閉來得太快」的沮喪感。但好消息是,發音器官一般在早期發展階段仍非常有彈性,許多研究顯示在青春期前仍有潛力模仿發出各種語言的聲音。如果父母想讓孩子成為雙語或多語者,可透過各種方式增加不同語音的輸入量,讓嬰幼兒的耳朵熟悉多種語音,進而可以促成正確發出更多語音的可能。關於「起跑點早」的理論,在辨識語音與發音上的確得到許多研究支持,也值得父母關注此一現象。

  相較於比較屬於單語社會的日本,台灣的歷史孕育了多元文化的特殊條件,多元語言並存於島嶼,豐富了文化交融的內涵。以語言的語音結構而言,台灣的的兩大語言(華語和台語)比日語含有更多的子音和母音,也有音調之別,嬰幼兒的語音學習依然快速。更重要的,台語的學習不但不會干擾華語的學習,而嬰幼兒也有足夠的能力分辨台語和華語的語音差別。能於嬰幼兒時期同時習得兩種語言(或以上)的發音,是台灣多元語言的環境下具有的相對優勢,父母應多珍惜這樣的寶貴資產,讓孩子的耳朵與舌頭「靈活有力」!

  不過,近年在台灣與日本都有許多人誤用「不要輸在起跑點」的概念,以為英語的學習比華語(和台語)與日語的學習重要,強加孩子英語至上的觀念。這個議題已超出這篇文章所能討論的範圍,在這裡只是要提醒一個語言學上重要的概念:母語的完整學習對嬰幼兒的人格發展、情緒管理、認知協調產生全面的影響,必須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珍貴奇寶的心情面對。

  (三)書中指出嬰兒有驚人的學習能力,到了九、十個月大時,已經儲藏大量語彙,並透過語音結構、類比分析、網狀式學習等方式學習各種詞類,隨時間推演,剛滿兩歲到兩歲半的小孩,會以爆炸性的速度學習新詞,每天記住十個左右的單字,稱為「語言爆炸期」。而到了五歲,小孩已經能對動詞語意掌握細微的差異。

  雖然每個小孩仍會以自己的速度、所接收的語言環境與輸入而有些個別差異,這個兩歲到五歲的「語言黃金期」非常需要「優質的語言輸入」,今井教授特別提醒「優質的語言輸入」並非讓孩子看專家說話錄影的DVD或電視,而是雙向交流與互動。她誠懇呼籲:「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溝通情感、仔細使用每個詞和嬰兒對話。」甚至,她指出有研究顯示大人的語言品質還可影響學生數學與科學能力的發展!

  同時,在這段黃金期,小孩艱辛又勇敢地透過科學方式「發現、創造、修正」語言,因此家長要注意避免「揠苗助長」,急於糾正孩子在這段時期所犯的語言錯誤。由於錯誤的類比或推論,小孩在四歲開始經常使用大人不會使用的「創造性使用」,如「用腳丟」、「用牙齒踩嘴唇」、「用臂抱抱」等日語例子,也容易出現在使用華語的幼兒中。這些創意,隨著年紀,小孩會自我修正,父母反而可以用欣賞的角度,讚嘆孩子的創意表現。

  (四)書中提到某個令人驚訝的數字:研究指出美國小孩要正確使用「紅」、「綠」、「黃」三種顏色名稱,要重複約一千次左右!這個數字說明嬰幼兒也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才能學會某些單字。台灣許多人學習英語或其他外語時,經常覺得無法快速記住單字而感到挫折,看了書中的例子後,應該知道學習外語也沒有捷徑,也需要有大量的語言輸入。
  總結以上各點,一言以蔽之,「不要輸在起跑點」的真正意義應該是,在嬰幼兒時期,給予他們「優質的語言輸入」和「足夠量的語言輸入」兩者的組合,創造「質量兼具的語言輸入」,那麼嬰幼兒會回饋給父母語言精進的奇蹟禮物。

  三、他山之石:跨語言的相似學習路徑
 
  雖然日語的結構與華語在語音、語法、語用上均有相當大的差別,書中提到幾點重要的嬰幼兒學習日語的方式與過程,我認為可以對應到華語與其他語言的學習,差別只在於因語言差異而獲得某種語言面向的時間快慢。除了前面討論過的語音面向外,這裡我整理一些書中具代表性的跨語言相似的學習方式與過程:

  (一)類比式與網狀式學習
  語言有助於人類建立複雜的知識體系,並藉由學習語言而獲得新的概念。嬰幼兒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將繁瑣的事物系統化,把相似的東西歸類在一起並進行類推思考,而這樣的思考方式其實也是科學思考的重要基礎。例如名詞,兩歲小孩面對陌生的東西時,形狀相似比較容易被歸類為同一類,色彩與材質的相似比較不被注意。

  動詞的學習比名詞涉及更複雜的過程,必須放在網絡式的脈絡學習方式中,藉由某一動詞與其他語意「相似」的系列動詞的學習,還要掌握這些動詞之間的相似與相異的語意和用法,才算學會了某個動詞。形容詞的學習也需要網絡式的連結,必須掌握形容詞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概念,還要掌握形容詞與名詞的結合有固定用法,例如形容詞以相反詞的對比方式出現,如「深─淺」、「高─矮」等,但與名詞結合時,對比的形容詞不一定都能接該名詞。例如華語可說「很深的愛」,而「很淺的愛」卻聽起來很奇怪。

  (二)「一般化」過程的學習
  名詞的名稱學習需要經過「一般化」的思考過程,例如幼兒要理解「兔子」一詞可指灰兔、棕兔、白兔等,而且可拓展到不同情境下的「兔子」,而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錯誤。剛開始時小孩會以為某種特定情境下的「兔子」才是「兔子」,所以「一般化」也指嬰幼兒可以理解不同情境下的「兔子」都是「兔子」。動詞的學習亦然,某個動詞後面可以加不同的名詞對大人來說是自然的現象,不過嬰幼兒一開始會以為某種動詞搭配特定的名詞,然後漸漸修正。

  (三)階段式學習:
  
  學習過程有難易,某些語言面向會先習得,例如名詞的學習早於動詞。嬰兒在初次聽到某個新詞,會對它的意義產生「先入之見」,會先注意沒有名字的物品,然後給予命名,對於動作的名稱,或色彩、花紋、質感等物品狀態比較晚的階段才會注意。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華語與日語中的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在形態上相同(不像英語中的可數名詞的複數要加s),嬰幼兒仍可以逐漸區分有形狀和沒有固定形狀的東西之間的差別。

  (四)相對式的學習:

  語言的語意在許多方面呈現「相對」的特色,嬰幼兒在學習相對概念時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例如形容詞的「大」與「小」的參照點隨不同事物而改變。另外,色彩因為是連續性的變化,因此兒童學習色彩名稱時,就必須學習自己母語中對於不同色彩之間的分界,每個語言的小孩必須學習自己語言的「色彩空間地圖」。

  在學習方位上,華語與日語都同時具有「相對框架語言」與「絕對框架語言」的特色。前者以「前後左右」為主,隨說話者的相對位置改變,後者以「東西南北」為主,無論如何旋轉,「東西南北」不會改變。兩種語言的前後左右等相對位置也會有「以自己為中心」或「以參考點為中心」兩種不同的描述方式。

  以上的幾點是跨語言的共同學習方式,以下進入到兩個語言的巨大差異部分。

  四、嘰哩咕嚕:日語龐大的擬聲詞和擬態詞系統

  我看到過去關於日語的研究中提到一個令我震驚的數字:日語有大約一千七百種擬聲詞和擬態詞!這大概是傲視世界所有語言的一個紀錄數字。華語雖也有擬聲詞和擬態詞,例如「淅瀝嘩啦」、「劈里啪啦」等用法,比起日語只能說數量少很多。今井教授本人過去數年致力於研究擬聲詞和擬態詞對嬰幼兒學習語言的影響,發現日本嬰幼兒學習日語時,擬聲詞和擬態詞有助於對動詞與狀態的理解。我們可以想像日本的嬰幼兒嘴中吐出的「嘰哩咕嚕」式的語言非常生猛有力!可惜這些例子無法精準地翻成華語,本書的翻譯版本有些地方以羅馬音拼出,這是不可避免的變通方式。

  日語的擬聲詞和擬態詞常可搭配動詞,造成鮮活的動詞狀態描述。動詞也是另一個華語與日語的巨大差異。書中提及說日語的嬰幼兒雖然較晚學習到動詞,卻能透過動詞的詞尾變化分辨名詞與動詞的差異,大約在三歲就能察覺研究者實驗中所用的動詞並非物品名稱。相對的,因為華語的動詞與名詞「長相相同」,書中指出「中國的小孩子認為『新的詞語是物品名稱』這樣的先入之見似乎格外強烈。大約要等到八歲以後,這樣的先入之見才會得到修正,碰到新的動詞也能夠立刻判斷是動作名稱。」雖然書中所指的實驗以中國的小孩為主,或許也能推論到台灣的嬰幼兒對於動詞的學習。

  五、奇蹟之人:海倫凱勒

  在即將結束這篇導讀的時刻,最後我想與讀者分享一個閱讀本書時,我非常喜歡的片段──「奇蹟之人」海倫凱勒如何學習到的語言點滴:在水井小屋邊,海倫的杯子在汲水處的出口下方等待,當冷水溢滿杯子,蘇利文老師拼出的「w-a-t-e-r」引領海倫「領悟」了語言所需要的名稱,那是個「命運的時刻」,或許算是天啟,從那刻起,海倫開了智慧,展開了大海奔流的進步旅程。海倫的學習留給讀者一個可供想像的空間:本書雖描述語言正常發展的嬰幼兒的「偉大之旅」,也依然適用於語言發展有障礙的嬰幼兒,只是他們甚至需要比一般嬰幼兒更多的「質量兼具的語言輸入」。當父母與教師教導語言障礙的嬰幼兒時需要給予更多的耐心與愛心,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親身經歷獨特的「語言奇蹟」。我衷心期待本書除了獻給對嬰幼兒語言學習與? ?語學習感興趣的讀者外,也適合需要特殊語言教育的家長與教師閱讀。我也盼望,未來台灣的出版界能繼續努力出版優秀的語言學相關的書籍,讓這一門在歐美與日本非常重要的學科,能透過翻譯,與台灣的讀者繼續共鳴出內心深處澎湃的感動。

內容連載

前言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語言或許就跟空氣一樣:像空氣一般重要,也像空氣一般理所當然。很多人可能根本沒有思考過語言之於自己的意義,甚至沒有想過自己是如何學會說母語的。

另一方面,大家應該都曾學過英語或其他外語,或者現在仍舊在學習。應該也有不少人想要知道該如何學習外語才能夠說得像母語一樣流利。
  
學習外語究竟要學什麼?譬如說英語和日語不同,動詞放在主詞和受詞之間;當主詞是你、我之外的人或物而且是單數時,動詞詞尾就必須加上s。這些文法規則在學習英語時是不可或缺的。
  
要能夠閱讀英文、聽懂英語、用英文說出或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事情,就必須懂得大量詞語。既然如此,學習外語是否就等於習得文法、並記住大量詞和片語呢?
  
但即使背了許多詞、片語並習得文法,如果只是把日語直譯成外語,仍舊無法準確表情達意。相信有許多人因此而對學習外語感到頭痛。相反地,如果是使用自己的母語,就可以說得很流利,而且通常能夠判斷某個詞比較適合用在什麼場合。
  
為什麼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地使用母語呢?
  
兒童學習母語不是為了在考試時拿高分,而是為了和他人溝通。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當然不會查詞典,甚至有可能連詞典定義中使用的詞都看不懂,因此大人是不可能直接教導兒童詞語意義的。(試想你有辦法教導小孩子「紅」這個色彩名稱的「意思」嗎?)許多人誤以為兒童是「由大人直接教導詞語含意,並在修正錯誤的過程中習得」,但實際上兒童是透過自行分析大人對自己所說的話,自行思考、習得詞語的意義。
  
另外也有很多人以為「詞的意義可以獨立於其他詞(亦即與其他詞無關)習得」。譬如很多人或許覺得:只要把幾種車子的例子與「ㄔㄜ ˙ㄗ」的語音連結起來,就能夠自動理解「車子」這個詞的意義;或者把紅花、紅襯衫、紅筆和「ㄏㄨㄥˊ」的語音連結起來,就等於學會了「紅」這個詞的意思。讀了這本書,相信你就會明白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遺憾的是,學習母語的過程和長大後才學習的外語不同,大概沒有人記得自己是如何學會母語的。即使是旁觀自己的孩子學習母語過程的人,或許也很少會清楚記得這段過程。追溯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可以了解「使用」詞語時必須對詞語的意義掌握什麼樣的知識。這也正是我們在學習外語時,對於每一個詞所必須掌握的知識。
  
把外語置換為母語背起來的詞語「語意」與兒童學習母語時習得的「語意」有什麼不同?了解這一點,對於學習外語應該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希望學會流利地說外語,請務必閱讀本書,一起思考使用詞語時(不論是外語或母語)必須掌握哪些知識。
  
討論到這裡又產生另一個問題:我們已經學會母語,具備各種和語言相關的知識,因此在學習外語時可以有效運用這些知識。換句話說,我們對於語言的全貌有一定的概念,大概可以了解語言是怎麼一回事。譬如我們聽到說話聲時,即使是完全陌生的語言,也知道這些聲音可以區分為一個個詞,每一個詞都有各自的意義,可以經由一定的規則組合成句子,而這些句子能夠表達說話者的心情、知識、想法等等。試想:假設你在完全沒有這類知識的情況下,是否還能夠學習外語呢?
  
事實上,嬰兒剛出生時就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對語言的全貌一無所知。可是嬰兒為什麼能夠習得母語呢?相反地,大人對於語言擁有比小孩更多的知識,為什麼在學習外語時無法像小孩子一樣學會自由自在地說外語呢?這就是本書所討論的「語言發展之謎」。
  
本書從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的觀點,透過以兒童為對象的實驗結果,探討兒童從在母親胎內到能夠流暢說話的過程中,究竟是如何學習語言中的何種要素、如何理解「語意」、「語言發展」與「思考發展」又有什麼樣的關係……等議題。
  
兒童學習語言的發展過程給予我們許多啟發。「語言」一詞包含了各式各樣的要素,包括語音、文法、語意等。意外的是,一般人往往不會意識到建構語言實體的要素是什麼。探討兒童從對語言一無所知的狀態一步步學習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思考「語言是什麼」,理解語言的構造。

或許有很多人以為幼童是毫無知識而無助的個體,必須由大人從旁輔助、灌輸各種知識才有辦法學習,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兒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是會犯下很多錯誤嗎?兒童的語誤雖然可愛,不過或許會讓父母覺得「我們家的孩子怎麼會犯這種錯誤,真笨」。千萬別這麼想。兒童的語誤不僅不笨,反而透露了人類自由而無限地創造新知識的天生本領。本書將介紹許多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兒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培養思考能力並發展智能。這段過程也會讓我們這些大人理解人類傑出而偉大的學習能力。

接下來就讓我們在兒童的引導之下,重新了解語言的性質與構造,並思考語言對於人類的存在意義。

終章 給讀者的話
  
第六章提到過,語言是思考的工具。兒童透過語言的學習,不斷學習未知的概念,培養抽象思考的能力。語言也是溝通的工具。語言可以把過去世代累積的知識以及同世代的人在遙遠的地方得到的知識分享給所有人。人類從其他人得到知識之後,不僅能夠加以運用,也能夠從中創造出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進一步與全世界的人共享,並傳承到下一世代。這樣的循環造就了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知性。

我執筆寫作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了解兒童如何學習人類知性不可或缺的語言。同時我也希望各位透過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重新體認到平常理所當然地(或許有些隨便地)使用的詞語之深奧與重要性,並且對語言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給中學生、高中生、大學生等所有讀者:請大家珍惜語言。使用詞語的時候,請深入思考每一個詞的意義並慎重地使用。
  
給文組的人:你是否覺得自己是文組,所以對詞語早就駕輕就熟?事實上,你以為自己「熟知」的詞語背後,還隱藏著非常豐富、複雜、多元,卻又可以用系統方式來理解的人類語言機制。
  
給理組的人:你是否覺得自己是理組(雖然在國際化社會中仍需要學習英語),數學、物理等學科比語言更重要,所以不用太認真讀國文?然而語言是科學思考的基礎。就如第六章提到的,為了培養學習與探究科學所需的思考方式,語言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不論是理組或文組,對於所有人而言,語言不僅是思考的工具,也是將自己發現的知識、自己建立的理論和其他人以及全世界分享的工具。從嬰兒時期,人類就會想要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透過語言傳遞給其他人。使用語言分享知識的欲求或許是人類最基本的天性之一吧。
  
即使是世紀大發現,如果無法正確傳達給其他人,研究成果恐怕就會遭受誤解甚至埋沒。即使具備科學知識或工程知識,要把自己的知識傳遞給其他人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尤其是科學用語,即使是同一領域的研究者之間也常常會有不同的解釋或不同的使用方式。如果不注意詞語的使用方式、沒有察覺其他研究者如何使用這個詞,只憑自己的想像來使用科學術語,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誤解,甚至遭到批評。
  
給養育小孩或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傳達語言的重要性、引導孩子深入思考語言並培養語言使用能力的責任,不能只由國文老師來承擔。教導包含孩童在內的所有學習者時,雖然有程度上的差別,但都會使用語言來傳遞必要的知識。這當然不是要否定語言以外的知識傳遞方式,但即使是音樂或體育,在指導技能與概念的時候,語言仍然非常重要。不論教導的對象是誰,都必須使用語言才能給予精確的指導。教導運動、音樂、美術等非語言的領域時,指導者更需要具備敏銳的語感。如果要把語言的效果發揮到極限,就得深入理解每一個詞。
  
我最近看了「鋼琴狂」這部澳洲紀錄片。主角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演奏廳專屬鋼琴調音師。其中一幕是法國鋼琴家在錄製巴哈樂曲的場景。為了創造出符合鋼琴家理想、獨一無二的鋼琴音色,必須由熟練的鋼琴調音師展現卓越的調音技巧。

鋼琴家只能透過語言把自己想要的音色傳達給調音師。這是因為理想的音色尚未誕生,因此沒有辦法透過彈鋼琴的方式來傳達。鋼琴家與調音師的對話非常有趣。兩位專家為了努力拉近彼此對於終極理想音色的想法,編織出饒富趣味的語言。電影鮮明地呈現兩人透過語言創造出世界上只有他們才能創造出的音色的過程。看完這部影片讓我深刻體認到,在多人合作創造出「尚未存在的新事物」時,就只能透過語言來描述理想目標。

有研究報告顯示,數學或科學能力的發展和大人對小孩子說話的語言品質有很大的關係。美國的研究團隊針對二十六間托兒所班級、將近兩百名四歲小孩進行調查,研究班級導師和兒童數學能力之間的關係。
  
這些老師並不是在替幼兒上數學課。這項研究調查的是老師在用餐、遊戲、體操等托兒所的各種活動當中談到數字或數量的比例、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會談到數學基礎概念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調查老師「數學語言」的量與質。接著以統計方式算出「數學語言」品質和兒童在六個月後的數學能力有多大的關聯。結果發現,即使排除兒童雙親經濟能力、教育背景、原本的智商等可能影響數學能力的所有因素,老師的「數學語言」對小孩子的數學能力仍舊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
  
研究結果清楚顯示,小孩子不僅透過數學課、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的基礎概念。其中教育者的語言品質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許多研究結果也證實,不只是在托兒所或教育場所對兒童說話的品質很重要,在家庭中對兒童說話的品質也會深深影響兒童智力發展。
  
本書的內容提到兒童如何以自己的力量學習語言。兒童擁有連超級電腦都無法模仿的傑出學習能力,然而他們也不可能獨自一個人學會語言。周圍的大人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此希望各位記住的是,大人該做的是協助他們,而不是予以填鴨式的教育。我們無法直接教導小孩子詞語意義或文法,只能讓小孩子自行思考、自己習得。周圍的大人應該做的,是給予兒童大量優質的語言輸入。
  
「優質的語言輸入」不是要讓兒童看專家說話錄影的DVD或電視節目。不論是多麼高品質的語言,如果沒有直接面對面而只是媒體單向的說話,是沒有辦法讓嬰兒從中學習語言的。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溝通情感、仔細使用每一個詞和嬰兒對話,才是「高品質的語言輸入」。這一點也已經獲得科學證明。
  
在本書結束前,我還要告訴大家一點:語言和語言習得的機制是科學研究的對象。過去有許多探討語言的名著,其中大部分是由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執筆的。我很喜歡哲學和語言學,也會作為研究時重要的精神糧食,然而我本身比較希望能夠透過實證科學的觀點和手法來探究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以此為出發點思考語言是什麼、語言對人類來說具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

說得更具體一點:我是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研究者。認知科學是理解人類的綜合科學。這門學問是透過科學方法來研究人類如何思考、解決問題、做出決定、學習、記憶……等等從外部無法觀察的內心活動。語言是人類知性的核心。理解學習與使用語言的心理和大腦機制,才能以科學方式理解人類記憶、思考、判斷……等心理活動。
  
我把焦點放在「語言」,透過持續不斷的研究,試圖從科學角度闡明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以及理解、使用語言時心理與大腦的機制與活動,從而理解人類的一切。想要理解人類心理的讀者應該不少。我希望各位能夠對認知科學這門學問產生興趣,體會到以科學方式探究人類心理機制與活動的樂趣與奧祕。
  
本書執筆期間獲得許多人的幫助。首先我要感謝和我一起進行本書介紹的眾多研究的針生悅子及岡田浩之。對於平日給予我極大幫助的慶應大學今井研究室全體研究員、研究生、大學生、共同進行嬰兒實驗的玉川大學嬰兒實驗室全體研究員和員工、國內外全體共同研究者,我對他們的感恩之情無法以筆墨形容。另外我也要感謝幫忙做實驗的嬰兒、托兒所學童以及他們的家長和托兒所老師。

對於提供我本書企劃、並且一路耐心給予鼓勵與協助的筑摩書房的金子千里、給我眾多寶貴意見的安西祐一郎老師、內田伸子老師、秋田喜美、內山清子、岡田浩之、研究室的學生和研究員等人,我要再次表達我深深的感謝。

尤其是安西老師曾多次閱讀原稿,在我遲遲無法整理出想寫的東西、寫到一半找不到前進方向時,也屢屢指引我前進方向,而且在內容與文字上也給我許多敏銳、精準而仔細的建議。當然,本書的錯誤或不及之處都是我一個人的責任。



站長特別推薦相關文章!!

[任選]育兒生活 (1年12期) + 鱻采頂級烏魚子一口吃 (12片裝 / 2盒組)-哪裡買

[搶購]速效運動:慢跑無法燃脂、鍛鍊越多體能越弱、3分鐘高強度運動效益

[檔期]司法人員三等(司法事務官-財經事務組)套書(不含銀行實務)(?

[獨家]我的創意畫畫本:啟發孩子的繪畫力!-物超所值

[比較]黃飛鴻之英雄有夢 (3D/2D) 藍光 BD-相關情報



熱門:
大馬國民女神 9億巨鑽送女兒 油價 巴黎恐攻 雌激素致癌 豐臀金


點進圖片有更多詳細的介紹!!
本站資訊僅供參考比較!
網站內容圖檔來源取材來自商家發表或轉載擷錄,
圖文為原權利人所有,
如有侵權問題請來信通報,將立即刪除,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su 的頭像
    bosu

    文學,人文,電子書,健康,休閒,親子,商業,學習,雜誌,文具,影音,DVD,辦公用品,比較,價格,哪裡買?哪裡賣?

    bo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